SourceURL:file:///home/kylin/桌面/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docx
202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部署,不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为推进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现将2024年度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如下:
一、单位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周口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围绕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全局,按照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关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各项工作。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局党组坚持会前学法制度,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中心组理论学习和领导干部理论学习主要内容,制定了《2024年度领导干部学法计划》,班子成员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利用干部理论学习、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等载体,组织机关人员集中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举办法律知识考试,通过以考促学,不断提高机关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始终把法纪挺在前面,坚持把《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作为经常性学习内容,引导全局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法纪意识,坚守底线,不碰“红线”。二是统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和部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明确局党组书记、局长为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对其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决策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服务谁普法。局党组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定期研究依法行政工作,坚持抓在日常、融入经常,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
二、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1、扎实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一是做好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对《周口市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周口市绿色制造体系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2个文件进行了规范性审核上报;《周口市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五年行动计划》列入全市重大行政决策;对2009年以来我局起草政府下发的12个规范性文件重新作了规范清理。二是积极参与全市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制定了《周口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方案》,及时上报创建各项资料。三是积极开展放权赋能,按照市委编办工作要求,我局对2024年全局权责清单进行了确认,甘草、麻黄草收购许可证核发权限取消,民用船舶企业条件评价权限下放。
2、深入实施“万人助万企”活动。一是全力帮扶企业解难题促发展。畅通线上线下渠道,完善企业问题闭环办理和协同联动机制。线上,通过省“万人助万企”数字平台,提高服务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转办我市企业问题均已及时办结;周口市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正在测试运行,已注册工业企业1100余家。线下,市“万人助万企”工作专班每周收集汇总企业问题,督促协调解决。今年以来共收集解决企业用工、融资等问题1030条,企业获得感持续提升。实施助企服务十个专项,开展产销对接64场次,累计签约合同73.86亿元,银企对接718次、新增授信160.64亿元,用工对接促成就业意向4.45万人。二是加大拖欠企业账款清理力度。制定出台《周口市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周口市2024年清理拖欠企业账款重点任务》,市县两级成立工作专班,建立问题清单;坚持工作例会和通报制度,通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协调会等形式,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研究防范和化解措施,确保工作成效;把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纳入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万人助万企”活动成效考核。对清偿力度小、进度慢、效果不明显的拖欠主体,进行通报和现场督导。我市专项行动48.31亿元欠款清偿率100%。积极推进省清欠办欠款线索办理,目前转办我市的26笔欠款线索共计4070.15万元,已化解903.43万元,化解率22.2%。三是深入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依托周口市企业家学院,坚持服务企业、服务企业家、服务产业发展,先后举办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专题培训、企业上市挂牌培训等多场专题活动,累计参训企业负责人1000余人次。
3、大力培育产业链群。一是建立产业链培育机制。积极培育“6+17+N”重点产业链,以“链长+专班”为指挥部,以“方案+图谱+清单”为作战图,组织各重点产业链按图施工、照单作业,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统筹推动各县(市、区)产业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打造主业突出、配套协作、特色鲜明的细分产业。鹿邑县美妆彩妆、川汇区绿色建材产业、西华县智能零部件等3家特色产业集群被认定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前三季度,纺织服装和食品两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5%和21.0%,益海(粮油)、耕德电子等龙头企业营收分别增长18.0%、75.3%。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智能终端零部件、生物医药、生物可降解新材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7%,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2.6个百分点。省企业服务办公室对我市推动郸城县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的做法在全省推广交流。四是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今年以来,在省厅领导和相关处室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我市积极推进生物化工园区、绿色印染园区和船舶制造基地建设。目前,周口临港开发区生物化工园区已签约落地鑫丰生物经济产业园等3个项目,10余个项目正在跟踪洽谈。预计到2025年,一批生物医药重点项目落地,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规模。省政府支持在商水分步建设印染产业。目前,盛泰工业园年产2.1亿米的印染项目已投产达效;年产2.5亿米的润融纺织天丝莱赛尔新材料项目、红绿蓝纺织科技年产1.5亿米印染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基地正在稳步推进。三个产业园区的推进建设,将为我市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提供良好发展平台,打造工业经济增长新引擎。
4、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高端化转型。积极推进2家(金丹科技,乐普药业)省级产业研究院建设。有效推动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提升了我市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今年新组建第三批市级产业研究院11家,共完成研发投入33500万元,共配备研发人员1161人,新增各类专利226件、制定国家标准及行业(地方、团体)标准52项,实现研发成果产业化转化253项,形成支撑引领我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以数字赋能推动智能化转型。积极培育打造示范项目和标杆企业,全市新增省级智能车间(工厂)19家,认定总数创历史新高,居全省第4位;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5家。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河南省质量标杆5家,新认定河南省创新型中小企业243家,新认定第一批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42家,居全省第5位。三是以绿色低碳改造推动绿色化转型。坚持把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积极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绿色制造体系创建。今年全市6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1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入拟推荐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河南省四通锅炉有限公司的“河南省智能锅炉节能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成功入选河南省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名单。
三、存在的不足、原因和问题
2024年,我局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科学决策机制和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重大政策文件的合法合规性和公平竞争的审查把关水平有待提升。二是法治工作队伍力量较为薄弱,局内法律专业的工作人员比例低,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对国家法律法规和工信领域行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法治宣传手段和形式需进一步丰富,进一步提高普法水平。
四、下一年度法治政府建设的初步安排
(一)坚持党建引领,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将党建工作与法治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示范带头作用引领法治工作,严格落实局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发挥领导干部“头雁效应”,将法治建设列入局党组重要议事日程,统筹推进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落实落地。加大对干部职工的法治培训力度,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学习,落实全体干部职工学法用法考法制度,提高干部职工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水平。
(二)提升执法能力水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措施等要求,确保行政执法结果及时公开,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执法的公正性。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加强依法行政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水平。
(三)加强合法性审核,持续优化涉企服务。严格标准要求,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和各类政策文件公平竞争审查,确保制发文件程序、内容合法合规。持续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依法落实惠企政策,积极主动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惠企政策资金,落实市级工业奖补政策,确保企业应享尽享,不断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2025年1月6日